Photo designed by marthacecil – Freepik.com
本計劃的目的是讓學校接觸本土音樂人, 使學生了解這些音樂人的事業發展歷程、當中的困難及得著,透過分享和互動,使學生知道音樂如何能引領他們踏上成功之路。同時,我們亦希望這些本土音樂人的經歷,能為那些有意將來於音樂領域發展的,或是考慮在其他領域創業的學生, 帶來啟示。其次是透過本計劃,為學校音樂科以及升學就業輔導老師開拓新資源,籍此幫助推動香港音樂文化的發展。
本中心現時正進行的其中一個項目是與亞洲的五個地區——包括南韓、台灣、新加坡及馬來西亞——攜手研究全球一體化及本地化對自身的音樂教育體制產生的衝擊,並通過對比及互相借鏡,為各地區音樂教育的未來找尋新方向。該項目第一階段的研究成果已於本年七月在伯明翰音樂學院 (Birmingham Conservatorium, Birmingham City University) 舉行的第十八屆國際音樂教育學會政策委員會會議(文化、教育及傳媒)中發表。而此計劃將為該研究項目的第二階段,研究成果計劃於明年七月在馬來西亞科技大學 (Universiti Teknologi Malaysia) 舉行的第十一屆亞太區音樂教育研究論壇中發表。
根據本中心在該項目第一階段的研究結果,我們可以肯定香港音樂教育曾以西方文化作為主導,學生因而對中國及本地音樂缺乏認識,甚至產生抗拒。但隨着九七回歸,加上互聯網科技迅速發展,促使大眾開始尋找屬於自己的文化傳統。教育局於2006年推出的中、小學音樂課程,加入了大量中國音樂、粵劇及香港流行曲元素,正好反映到這個社會需要。
在第一階段的研究中,我們主要檢視作為本土文化的粵劇及本地流行曲之發展里程,了解業界在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挑戰及機遇。而現時正是從教育去發展這兩種本土音樂文化藝術的時機。
我們從研究中了解到粵劇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式微,現在只有一些年長者還會參與有關活動。幸好社會上不乏有心人士,當中包括業界及學者(Leung 2009 – 2012, 梁寶華 and 梁信慕 2012, 葉世雄 2014, Leung 2015, 梁寶華 2015),他們不計辛苦,在學校推廣粵劇。
另一方面,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粵劇卻截然不同,正當粵劇在五十年代開始萎縮時,粵語流行曲卻悄悄地興起,並隨著電視的普及,到七十年代蓬勃起來。直到八十年代末期至九十年代初,因受商業主導而引致質素出現問題(Wong 2003, 楊漢倫 2009, 馮應謙 2009) , 所以現在於學校推動粵語流行曲發展是有相當困難的。但由於粵語流行曲的確是香港音樂文化發展中不可抹殺的一環,我們非常支持現時學校音樂課程中涵蓋本地流行曲這一部分。相對於粵劇,本地流行曲的發展更為落後, 現時的相關研究及教育性推廣可謂近乎零,因此本中心正希望在這個範疇上能略盡綿力。
事實上,香港是有一些以發展本土音樂為職業的音樂人,隨着科技迅速發展,他們不再需要依賴商業公司也能直接透過互聯網發表自己的作品,而他們亦有不少高質素的創作。
既然音樂可以成為一種職業,本中心希望透過學校的高中「其他學習經歷」課程,為我們的下一代介紹這一條可行的出路,並藉着過來人的相關經驗,啓發他們將來從事音樂事業,或是在其他領域創業。
音樂是一種藝術,是人類智慧的一種展現方式,每一首音樂作品的演出都是作曲者及演奏者踏上人生旅途時所蘊釀出來的結晶。透過音樂表演去引領學生面對人生不但有效,而且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